close

大黃附子湯治驗:寒濕腹痛胃腸病

李老認為臨床應用大黃附子湯,不論是痛在脅下或在腹部,也不論偏痛或者不偏,發熱或不發熱,只要脈象沉弦或沉緊,按之有力,大便秘結,其人不嘔(嘔是病機向上),確診是寒而且實者,便可放手使用。

 

大黃附子湯,方見《金匾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篇》,主治「脅下偏痛發熱,其脈緊弦,此寒也,以溫藥下之,宜大黃附子湯。」

因原文有「脅下」、「偏痛」、「發熱」等字樣,使學者受到一定的限制,所以用者不多。

其實不論是痛在脅下或在腹部,也不論偏痛或者不偏,發熱或不發熱,只要脈象沉弦或沉緊,按之有力,大便秘結,其人不嘔(嘔是病機向上),確診是寒而且實者,便可放手使用。

大黃、附子,一般用量即可,而細辛則必須少則6克,多則9克。不能拘守「細辛不過錢」之說。

因為病理是寒結,寒不去則結不開,結不開則大黃無用武之地。附子走而不守,回陽散寒;細辛能深入至陰之分,通陽散寒,且有「辛以潤之」的作用。

二藥合用,使寒散結開,大黃才能通地道推陳出新。藥物雖然簡單,但配伍巧妙,所以效果顯著。

余臨床試用干寒實便結的腹痛證,其效果遠勝於孫思邀之溫脾湯。且溫脾湯只適用於寒實腹痛,局限於胃腸道疾患,而大黃附子湯則不論是腹痛,或是脅痛,用之得當,都有顯效。

 

余用此方治癒病例甚多,舉幾例印象較探者,簡述一於下。

1955年余在石嶺聯合診所時,一男性農民,年約四旬,腹痛時發,已數年。每痛時即伴有大便數日不通,脈沉緊有力。

出示其以前服過的藥方,不外枳、朴、大黃、番瀉葉等瀉下藥,其中有用大黃至24克者,也有用至30克者,但大便仍不通暢,腹痛陣發如故。

余用溫脾湯一劑,大便得下,疼痛緩解,但腹部仍不甚舒適。以後又劇烈發作,改用大黃附子湯,每味各用9克。

服後大便暢下一次,患者自述,糞便中有黑色粒狀物,大者如黃豆大,小者如綠豆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大,數量甚多。且堅硬異常,自後腹部舒適,在余離開診所以前,約有一年的時間裡,痛未再作。

1956年在威海市羊亭衛生所時,一復員軍人患十二指腸球部潰瘍,疼痛頻繁,心痛徹背,或連兩脅,劇烈難忍,大便秘結,脈象沉緊。

自述在部隊時即有此病,曾服過氫氧化鋁凝膠、胃舒平及多種鎮痛藥,俱無效。復員後多方治療,亦無效果。

余給予大黃附子湯一劑,即大便通暢,疼痛消失。

以後也曾發作,但和以前比起來,痛的程度大為減輕,間隔的時間也比以前長的多,每發作時用本方小量稍加理氣藥,即可止痛。

1958年余在靈岩寺中醫進修學校講課時,曾將此方的主治與用法,對學員作過介紹。

後來學員下鄉巡回醫療,一學員遇到一農民,因多年頑固性胃痛求診,其主訴症狀與脈象,符合寒實證,因給以大黃附子湯原方。

每味各9克,惟細辛用至9克,實屬首次,所以甚不放心,一夜也未睡好。

不料次日天剛明,患者即找到其住宿處扣門道謝,並說,服後大便瀉下如爛肉狀物一大堆,多年宿病,這次真正給治好云云。

按:余用大黃附子湯,以治消化道潰瘍病者為最多,俱系久治不愈者。其脈證大體都如上述,瀉下的大便中,有黑色粒狀物、爛肉狀物者,只以上兩例。其餘有瀉下白凍的,有瀉下燥屎塊的,也有是正常大便但較乾燥的,止痛效果,都很明顯。

1957年在羊亭衛生所出診,一婦女產後月余,偶然腹部疼痛,劇烈難忍。並雲,疼痛發作時曾注射嗎啡,亦不能止痛。

因其大便連日未行,疑為燥屎梗阻,又因系產後,又無實熱脈象,未便寒下,因與大黃附子湯一劑。

次日病家來告訴,服藥後瀉下蛔蟲200餘條,腹已不痛了。脈證有寒實之象,卻不知是蛔蟲梗阻,故有此效果,實出意料之外,但也足以證明,本方之所以取效,仍是其驅寒散結之功。

1972年,學院開門辦學駐曲阜時,山東大學一職工的親戚,女性,年約50歲以上,患右側脅下疼痛已近十年,疼痛劇烈,經常發作,屢治不效。

因脈證屬於寒實,與大黃附子湯加金錢草30克,連服數劑,疼痛消失。

文摘自《浙江中醫學院學報》1988年第12卷第1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lasspiano 的頭像
    glasspiano

    學習中醫的點點滴滴

    glass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